文 氏 族 譜

凡我文族 積善積德
消災解難 多福多壽
子孫繁衍 世代相傳
浩然正氣 萬古留芳

文氏系譜來源考

稽吾文之得姓, 文王支孫諱祈, 以諡為姓也, 十八傳而產種公, 種公十六傳而產翁公, 翁公二十四傳而產時公也.

文氏歷代宗派歌

文氏受姓鎬京東, 相繼子禽十八中, 再演仲公代十六, 仲公念四產時公, 十三時文山出, 信國至念. 今二逢周及民國序幾歷, 世蕃九十後更隆.

大宋丞相文信國公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 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 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 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 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 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 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 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 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 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 清操勵冰雪 或為出師表 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 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 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薄 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 死生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 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繫命 道義為之根

嗟予遘陽九 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 傳車送窮北 鼎鑊甘如飴 求之不可得

陰房闃鬼火 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皁 雞棲鳳凰食 一朝濛霧露 分作溝中脊

如此再寒暑 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場 為我安樂國 豈有他謬巧 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 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憂 蒼天曷我極 哲人日已遠 典型在夙昔

風簷展書讀 古道照顏色

朱廬先生治家格言

黎明早起, 灑掃庭除, 要內外整潔, 既昏便息, 出入要關鎖門戶, 必親自檢點, 一粟一飯, 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 恒念物力, 維難宜未雨而綢繆, 毋臨渴而掘井, 自奉必須儉約, 宴客切勿流連, 器具質而潔, 瓦缶勝金玉, 飲食約而精, 園蔬愈珍饈, 勿營華屋, 勿謀糧田, 三姑六婆, 實淫盜之媒, 婢美妾嬌, 非閨房之福, 僮僕勿庸俊美, 妻妾切忌艷粧, 祖宗雖遠, 祭祀不可不誠, 子孫雖愚, 經書不可不讀, 居身務期質樸, 教子要有義方, 勿貪意外之財, 勿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謀易, 莫佔便宜, 見貧苦親鄰, 須多溫恤, 刻薄成家, 理無久享, 倫常乖舛, 立見消亡, 兄弟叔姪, 須分多潤寡, 長幼內外, 宜法肅詞嚴, 聽婦言, 乖骨肉, 豈是丈夫, 重資財, 薄父母, 不成人子, 嫁女擇佳婿, 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 勿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 最可恥, 愚貧賤而作嬌態者, 賤莫甚, 居家戒爭訟, 訟則終凶, 處世莫多言, 言多必失, 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 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 乖僻自是, 悔悟必多, 頹惰自甘, 家園終替, 狎暱惡少, 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 急則可相依, 輕聽法言, 安之非人之譖愬, 當忍耐三思, 因事相爭, 焉知非我之不是, 須平心暗想, 施惠無念, 受恩莫忘, 凡事當留餘地, 得意不如再往, 人有喜善慶, 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禍患, 不可生欣幸心, 善欲人見, 不是真善, 惡恐人知, 便是真惡, 見色而起淫心, 報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 禍延子孫, 家道和順, 雖饔餐稍給, 亦有餘慶, 國課早完, 即囊橐無餘, 自得志樂, 讀書志在聖賢, 為官心存君國, 守份安命, 順時聽天, 為人若者, 庶乎近焉.

文氏歷代族譜序文

永和文氏宗譜序

鳳岡, 文氏宗派也, 以一家視一族, 則一家親, 以一族視四海, 則一族親, 溥而視之四海, 皆同胞之親也, 龍川有文氏久矣, 長者傳誦以為派, 自鳳岡今覽此圖, 信上無二本, 願自一家之親, 以親一族之親, 以親四海之親, 邦卿其相與勉之.

咸淳元年, 乙丑冬十月

同宗人龍川天祥履善書

固塘文氏宗譜序

文以諡為姓也, 蓋三千餘年于茲矣, 其開祈而為氏者, 不改苟而本氏之文, 延延綿綿, 迄今不墜幸矣, 自得姓受氏以來, 類非一族, 或微弱而不振, 或暗昧而弗彰, 或蕩析而無歸, 或羈孤零落, 而遂至泯滅者, 何可勝紀, 其能建功業, 立徽號, 以自表彰于當時, 光顯於史冊者有幾, 而吾姓代不乏人, 自蒼姬訖錄, 越之賢大夫, 漢之循吏, 晉之碩儒, 各其所植立者, 稱子孫嗣守, 烜赫當代, 非他姓氏, 則吾宗之不微弱, 不暗昧, 不蕩析, 泯滅而又綿綿奕奕者, 天也, 吾指使由唐季, 世自城都鎮, 江西嘗巡廬陵至永新, 寓通判, 袁公宅公奇其才妻焉, 公無子, 惟一女, 由是而文興, 天其為我啟此土也, 迄今歷十四世, 約三百餘年矣, 有升于學者, 舉於鄉者, 登于第者, 薦于曹者, 登仕籍立功業者, 長長愈儒, 世居是鄉, 冠蓋相望, 聚廬而處者二十餘房, 男女迨二千餘口, 慶吊往來, 若一家然, 無淵明人易世疏之嘆, 無老泉相視塗人之嗟, 亦不至數世, 而忘其祖也, 七世而失其宗者, 可不知所自歟, 重難乎, 夫世道果變, 兵燹之菑, 生靈魚肉, 第宅丘墟, 其能存一二千萬者, 又不死則徙, 向之稱華腴, 誇豪富, 以閥閱相高, 以嗜慾相尚, 今皆化為荒煙野草矣, 吾宗獨能保有此土, 生養蕃息, 豈非幸之又幸矣, 天其特厚于吾宗也, 嘗調一世之盛衰, 必有關乎天地之氣運, 善惡消長, 各以其類, 而生生之意實在焉, 其能久而存與盛者, 豈偶然哉, 吾祖宗以宗厚存心, 以詩書傳家, 吾祖遵守罔敢感然, 則天之厚我者, 或在于是吾願, 吾伯仲叔季毋務浮藻, 而以忠厚為遷, 毋急功利而以詩書為緩, 思祖宗所以畀我者, 思天之所以厚于我, 而益培之, 此百世之諭也, 蓋相勉之,

大宋景定五年甲子秋月吉日

進士十三世孫昭叟以自頓首拜書

固塘文氏重修族譜序

古者, 祭必合族, 族必有序, 所以定昭穆, 別親疏, 而親親之, 道行矣, 自周小史之職廢, 士大夫譜牒而無復存者, 族序無所考, 親親之道不明, 數世之後, 漫不知為何人能詳, 其所自來出於數百載之前哉, 好古之士, 或存而錄之, 泝流以窮源, 由親而遠, 宗法以正族屬以序, 支分派別井然有條, 君子惡得不喜而樂道之乎, 今夫水, 其出也深, 其及也遠, 其利物也必廣, 不知者, 往往湮而濁之, 散漫而無所止, 則其趨於下流也, 不難矣, 譜牒果可無作乎, 吉之文, 為江右著, 姓其先出於漢蜀, 守翁之裔, 來家禾川, 錢市後, 由錢市徙固塘, 徙鳳岡, 歷唐有指使春元, 及宋丞相, 天祥以大節顯名天下, 遭世多故, 舊譜散, 逸無所存, 族屬尊卑無所考, 今固塘十七世孫, 曰子頤, 偕其姪仲達, 研精覃思, 旁搜遠集, 詢諸老人大父, 由本以達枝, 遂蔓延條布, 累累世之不能考者, 暸焉若指諸掌, 亦不謂用心之勤矣, 不有以先之, 孰從而傳諸後, 不有以後之, 孰從而正其本, 觀此則孝悌之心, 油然以興, 人必稱頌, 且曰, 幸哉有子孫也, 雖然, 夫以一人之心, 而同眾人之心, 此子頤仲達之惓惓乎此, 而譜之所以作也, 能以眾人之心, 而同乎一人之心, 又在爾後人, 守之而勿失, 不知能乎, 此者幾何人哉, 詩曰, 孝子不匱, 永錫爾類, 子頤仲達有焉, 子頤從子仲敬, 為吾郡太守, 彭君樂善之婿, 因來省侍, 遂持其譜, 請予序, 予雖與子頤仲達, 君之識其為此者, 有足嘉尚焉, 爰而歸之,

大明洪武二十九年, 丙子孟夏丙戌, 右春坊右贊善天台

王俊華敬書

固塘文氏族譜跋

相鄉固塘, 文氏仲達, 重修文氏族譜既成, 前春坊天台王公, 俊華進士, 青溪李元生, 伯尚賈士, 石潭劉君孟恂, 各為之書序其端, 鄉先輩之素以文名者, 率有稱誦, 秩然粲然, 誠一族之盛事也, 一日以訪予客館願有言, 嗚呼, 其用心可謂勤矣, 予嘗備員翰林, 執筆隸太史氏, 得究譜系之學, 知文氏得姓之源委也, 為詳, 又嘗奉

旨預修大典因得纂, 集潞國公, 二丞相傳文, 知文氏顯宧之所, 從來為尤詳, 是皆宜特書, 而況居鄉里, 忝之末, 託期文之誼, 烏得不有言, 于斯譜耶, 第以姓氏流源, 仕宧雲仍, 世系遠近親疏之辨, 族宗箴規, 忠告之辭, 宜特書不一書者, 先輩悉言之備矣, 顧雖欲言將惡乎, 有言然以租者, 氣之所由始而体之, 所由基也, 夫以一人之氣体, 散而為萬億子孫之氣体, 世久則親疏莫辨, 地遠則慶吊不聞, 族不有譜, 其能不相視若途人者, 幾希, 自世道果變以來, 譜事不明, 故家大族, 身謀之不暇, 曾未一二世, 而子孫不知所從出者, 有矣, 其或侈一時之豪, 以貲業相高, 雖功之親而冥然, 若不相者有矣, 是皆夷狄, 禽獸之所不忍為, 而能拳拳留心于諸之, 作如仲達者幾何人, 目非祖功, 宗德積累之深, 而仲達能敦夫本源之思其能然乎, 此予於是謂也, 雖不用贅特喜, 文氏之代有其人, 而尤不為, 吾仲達樂道也, 爰筆三歎, 書以繫于諸, 君子言末云.

大明永樂巳丑花朝後三日前

賜進士出身, 翰林院庶吉士

文淵閣纂修官

里人張叔豫敬書

瀧水山邊文氏族譜序

族譜者, 所以紀世系, 序昭穆也, 故族之有譜, 猶國之有史, 郡縣之有誌, 聖諭廣訓有云, 修族譜以聯疏遠, 蓋譜牒修, 則世系明而宗盟立, 孝悌禮義之風, 從此而起, 友愛睦之行, 由是而生, 誠序子良規也, 若從流溯源, 由今思古, 非仁孝之繼志, 誠敬之述事, 烏知其源遠流長, 而道其萬一哉, 啟興生為二十二世之耳孫, 安知鼻祖之矩矱, 況賦性庸愚, 知識淺陋何敢創自臆見, 惟惜明季之遠祖, 適遭世界之變更, 流離遷徙, 居無定所, 迨我山邊房,

成威公卜居本村時, 聞譜系之有傳, 至咸同時代, 突遭蟻蛀, 雖未盡失, 而存僅得其半, 但

成威公以下, 顧傳聞與家譜, 及搜諸櫃篋, 或攷諸墓誌, 并祖先牌位, 均有可徵核, 惟

泗賢公以上, 錐傳聞自季, 由新會鳳塘村, 分遷信宜, 以老成口傳見聞, 究未獲詳述, 貫澈根源, 啟興報本有心, 追遠無術, 每值春秋謁祖, 頓為霜露所感, 於族譜一書, 常抱悼前輩之失載, 深慮後人之無譜, 幸藉先公之庇蔭, 得以出身留省謀生, 暇時訪諸各縣宗人, 且值茲本歲重陽節, 全族人開祭通天燭, 百足山, 二遠祖墓, 藉閱新會房譜, 文氏通譜, 惠陽房房譜, 始悉知汪洋流派, 汩汩有源, 思瀧水聚族, 成都系也, 吉安家也, 惠州東渚 (即今惠汩, 白龍塘, 寶安縣, 嶺下)籍也, 忠誌鑑史, 至今猶存, 憶

天球公卜居東粵, 子孫蕃衍, 擇州縣而托足, 執譜系而同源, 徵諸系派, 乃我

泗賢公與新會三房同本分枝, 且祖飲食, 言語音符, 雖隔別三百餘年之久, 亦猶皆與相同, 信乎我全粵文氏宗族, 支分萬派, 而本源同一脈, 誠彰彰而明証可攷矣, 啟興詳述以附見知, 草創以立家乘, 徵諸所得, 遂仿歐陽文忠公五代圖, 秉筆重修, 校正昭穆, 本支源流, 列眉指掌彙成, 一策以傳諸後, 俾我後起才智之士, 知始祖之遷創艱難, 啟後人之繼述恢宏, 務期謹守宗風, 居仁義, 循忠信, 長者倡而行, 幼者服而習, 皆家庭藹然有恩, 尊卑秩然有序, 寢昌寢熾, 祝華封三多, 丕創丕承膺洪範之五福, 庶不負先人之素願也, 啟興於此, 有厚望焉, 是序,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 歲次癸酉, 仲冬月上浣, 甲子穀旦

二十二世孫啟興百拜謹誌

江西省城, 建設文氏大宗祠, 并修文氏通譜考略

大清乾隆廿五年, 各省宗親合建文山祠堂於江西省城, 大街洗馬池, 越乾隆廿七年, 祠堂事務告竣成, 門額名曰, 文氏大宗祠, 中堂牌扁, 題曰五世公侯, 是年續即聯修族譜, 以天地正氣編號, 每號廿本, 有圖書鈐盍, 時建祠聯譜, 我族遷居羅定未久, 且地處僻壤, 道途遼遠, 交通梗塞, 故此我族未及與事, 茲略載, 俾得以知其大概耳.

廣東省城, 建設文氏書室來源考

大清嘉慶十八年, 正月二十四日, 十二縣宗屬, 合建合族總祠一間, 在羊城黃黎巷, (即今華寧南里), 祠門額題曰, 文氏書室, 是年八月十六日, 巳時進伙, 本祠坐酉向卯, 兼庚甲, 吉度分金.

祠立

士表公為始祖, 各縣房大主捐拾兩, 小主捐銀拾兩

大主二十七位, 小主九十一位, 今將各縣牌主, 芳銜位次詳後,

首事 癸巳戊辰日 癸巳已卯日

番禺縣 大主(三) 小主(七) 新會縣 大主(七) 小主(三十六) 鶴山縣 大主(二) 小主(拾)

順德縣 大主(二) 小主(六) 歸寧縣 大主(一) 小主(拾) 鐃平縣 大主(六) 小主(九)

增城縣 大主(二) 小主(四) 三水縣 大主(一名) 花縣 大主(一) 小主(一)

香山縣 大主一名 高要縣 大主(一) 小主(三) 豐順縣 小主(三)

迨後光緒九年, 重修以後, 繼續加入未及詳列

計開建設文氏書室, 起造曰課以重紀念

諏日師周匯川先生, 三水人, 選用造命, 休用扶龍相主格.

一拆卸用喜慶十八年, 歲次癸酉, 正月廿四日巳時, 南方興工

一開龍口用癸酉年, 正月廿六日, 申時, 從北方巳手

一架紅用癸酉年, 正月廿六日, 酉時, 即將龍口架好, 次日上灰

一進伙陞龕用癸酉年, 八月十六巳時

興工日課 開龍日格 陞龕日格

癸酉 癸酉 癸酉

甲寅 甲寅 辛酉

壬寅 甲午 庚戌

己巳 壬申 辛巳

本年太歲癸酉, 寅卯辰三殺方, 楊公云若要發修三煞, 凡擇日慎用, 是日也, 今課取協紀, 三合諸斗首, 選得三奇帝星, 紫日吉辰神同臨, 更逢貴人登天門, 兼用火局, 洩散本煞, 不獨三煞, 不能為害, 縱有諸凶, 盡行壓制, 況有二首事, 直貴人命與太歲相拱照, 且入伙補助, 相主眾吉擁護, 可卜發福纏綿, 真上上吉課也.

文氏大宗祠對聯

耆英世澤 宋廷柱石 煙樓世澤

正氣家風 文廟馨香 潞國家風

收養士三百年餘, 宋室扶危, 耿耿孤忠留史冊

賑窮民數千里外, 煙樓遺愛, 昭昭大義播人寰

伏羲作易 六爻皆吉

蒼頡制字 一畫成文

山邊房成威公祠堂, 坐辰向戌, 兼巽乾, 聧卦二爻

中華民國十七年, 重建造頭二座依舊北江鄭先生, 所立原向

吉擇用民國十七年, 歲次戊辰, 三月十一日辰時, 行墻扶門陞樑

吉擇用四月廿二日辰時坐樑

吉擇用七月十四日, 辰時進伙, 扶祖陞牌登龕

族老癸亥年, 擇日黃耀章, 泗綸東門人

取用陳法廷, 大平大塘人

陞樑日課 坐樑日課 進伙日課

戊辰 戊辰 戊辰

丙辰 壬午 庚申

庚子 庚辰 庚子

庚辰 庚辰 庚辰

是年太歲到坐家助旺, 日課取榖雨後土令, 且土元以庚金為子孫, 以水為財, 每旺子相, 子孫得令, 且用主辰, 水財局為財局, 以培補水局之低, 又值天帝到坐, 太陽到向家, 并黃道諸吉星到向, 有諸神前後擁護, 具此之美, 用後可卜發福綿長, 真上上吉課也.

本祠堂斗門, 坐艮向坤兼丑未, 吉度分金.

立向

北江鄭先生

新春對聯

文溪世胄 基開鏡水 雁門衍慶 山川獻瑞

祠門 祠門 斗門 斗門

正氣家風 派衍文溪 麟趾呈祥 邊境鐘祥

宗源接龍川, 僾見愾聞, 敬所尊, 愛所親, 百代衣冠, 系衍雁門

綿世澤

龕旁

振家聲

支派開瀧水, 報功德, 左序昭, 右序穆, 萬年代俎豆, 詩歌麟趾, 文氏江西, 廣東歷代列祖列宗, 暨各房族, 歷代系圖

一, 遠祖翁公, 名臣言行錄

二, 文氏江西, 吉州, 固塘, 開祖, 暨遠二三四世祖, 世系史略

三, 彥博公, 世系名臣言行錄

四, 北江通天燭山墓記

五, 廬陵遠五世祖, 暨遠六七八九十士一世祖, 世系史略

六, 文氏廣東開族, 歷代世系圖

七, 文氏廣東開族始祖, 士表公史略

八, 二世伯祖天祥公史略, 附名臣言錄

九, 二世祖天球公史略 附二世叔祖史略

十, 三世列位伯叔祖史略

十一, 三世祖暨三世列位伯叔祖史略

十二, 四世列位伯叔祖史略

十三, 五世至十三世祖, 暨歷代伯叔祖史略

十四, 山邊房十四世, 肇族始祖, 成威公史略

十五, 十五世本房二世祖, 顯榮公史略

十六, 十六世本房三世祖, 應宰公史略

十七, 十七世本房四世祖德全公史略

十八, 十八世, 本房五世祖, 輔朝公史略

十九, 十九世, 本房六世祖, 式亮公史略

二十, 二十世, 本房七祖, 燦彬公史略

二十一, 二十一世, 本房八世祖, 志英公史略

二十二, 二十二世, 本房九世祖, 退公史略

(一) 遠祖翁公, 名臣言行錄

漢遠祖, 諱翁, 盧江舒縣人係東周越國大夫, 諱乃係種公之十六世孫也, 少好學, 通春秋, 以郡縣使察舉, 景帝末為蜀郡守, 仁愛好教化, 見蜀地僻陃, 有蠻夷風, 欲誘進之, 乃選郡縣小吏, 開敏有才者, 十餘人, 親自飭勵, 遣詢京師, 受業博士, 或學律令, 減省少府用度 (買刀) 布蜀物齊計吏, 以遺博士, 數歲, 蜀生皆就成就, 還歸文翁以為右職用, 次察舉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學宮於成都巿中, 招下縣子弟為除更繇高者, 以補郡縣吏次為孝悌力田, 常選學官弟僮子, 使在便坐, 受事每出行縣, 益從學宮, 諸生明經飭行者, 與俱使傳教, 令出入閨閣縣邑, 使民見而榮之, 數年爭為學官弟子, 富人至出錢以求之, 由是大化蜀地學於京師者, 比齊魯焉, 至武帝時, 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宮, 自文翁為之始云, 文翁終於蜀, 吏民為立祠, 歲時祭祀, 不渝, 至今巴蜀好文雅, 文翁之化也, 文翁子孫, 遂世居蜀都焉.

(二) 文氏江西, 吉州, 固塘, 開祖遠始祖史略

遠始祖, 諱時, 字春元, 行四, 四川城都府人, 係 漢蜀郡太守, 翁公之二

十四世孫也, 五代唐莊宗同光乙酉, 官帳前指使都尉, 來鎮江西, 巡吉安至

永新, 通判, 袁公唯一女以妻之石晉興公不仕, 遂家永新北鄉, 錢巿坑, 東

上坡卒, 同袁氏淑人, 並葬里固塘, 社背黃土基, 蒼鷹啄兔形, 坐寅甲向申

庚, 子環襲家之後, 徙居各處者, 皆以公為始祖也, 舊基今建世顯祠, 每歲

正月初二日, 係公愍忌日凡子孫老少, 咸會祭祠中, 生一子, 諱環

遠二世祖史略

遠二世祖, 諱環, 字仁玉, 係 時公之子, 後唐上舍十一府君來仕, 早世,

墓葬錢巿上街, 台洲上蛛蜘, 結網形, 坐辛戍向乙辰, 配鄺氏宜人, 墓葬錢

巿, 山陂屋背, 虎形, 坐庚酉向甲卯, 生子二, 長光大, 次光祖

遠三世祖史略

遠三世祖, 諱光大, 字正源, 行一, 係 環公之長子, 宋開寶初, 由國監

上舍賦魁, 授丞事郎, 郴州判官, 公墓葬錢巿花石碣, 務鶩浴溪月形, 坐坤

申向艮寅, 配半江羅氏淑人, 墓葬錢巿花田三山口, 烏鴉泊田形, 坐乙辰向辛

戌, 公生四子, 長子彥純, 次子彥本, 三子彥彬, 四子彥華.

遠四世祖史略

遠四世祖, 諱彥純, 字世基行一係 光大公之長子, 闢居錢巿, 里首固

塘夏山, 為固塘開祖, 雍熙間十四漕元, 任蜀之新都主簿, 詣城都省祖, 升授

功郎桂陽令, 攜二子過吉川長鄉, 留居廬陵, 永和鎮, 次小山, 隨公任滿, 歸家固塘夏山, 公卒墓葬錢巿文坑口, 蛇形, 坐丑艮向未坤, 配曾氏淑人,

墓葬本縣六十都, 羊步渴飲泉形, 坐乙卯向辛酉, 公生二子, 長卿, 次小山.

(三) 附彥博公, 名臣言行錄.

彥博, 字寬夫, 係汾州府, 介休縣人, 望出雁門郡候, 初登第, 知翼城縣,

屢遷殿中侍御史, 西方用偏校, 有臨陣先退, 望敵不進者, 大將守著, 令

皆申覆, 彥博言此, 可施之平居之無事時耳, 今擁兵數十萬, 而將權不專,

兵法不肅, 將何以濟, 仁宗嘉納之鄜廷副總管, 劉平戰役, 都監黃德和兵

潰, 先遁誣平降虜, 詔彥博置獄河中, 鞠治得實德和党援盛, 謀翻其獄,

遣御史來, 彥博拒不納曰, 朝廷慮獄不就, 故遣君今案具矣, 宜亟還事弗

成彥博執其咎, 得和卒伏誅慶曆七年, 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貝州卒王則

反, 久不克彥博請行, 命為宣副使, 旬曰克之拜同中書門下, 平章事, 薦

張環, 翰維, 王安石恬退守道, 乞褒勸以勵風俗, 與樞密使龐籍議省兵,

凡汱為民及給半廩者, 六万人論者紛然, 謂必緊為盜, 帝亦疑焉, 彥博曰,

今公私困竭, 正坐兵冗脫, 有難臣請死之, 其策訖行, 歸兵亦無事, 御史

唐介劾其結宮, 掖圖登庸, 介既貶, 彥博亦罷為文殿大學士, 知許州, 改

忠武軍節度使, 知永興軍, 至和二年, 復以吏部尚書, 門下平章事, 與富弼亦罷為文殿大學士, 知許州, 改忠武軍節度使, 至和二年復以吏部尚書,

門下平章事, 與富弼同拜士大夫皆慶得人, 三年, 正月朔, 帝方受朝, 疾忽暴作, 急扶入禁中, 翌日, 彥博呼內侍史志聰問狀, 對曰, 禁密不敢漏言, 彥博叱之曰, 爾曹出入禁閥不令宰相知, 天子起居, 欲何為耶, 自今疾勢爭損, 必有告, 不告, 當行軍法, 又與劉沆富弼謀, 啟醮大慶殿, 廬志聰曰無故事, 彥博曰, 此豈論故事耶, 知開封府王素, 夜叩宮門, 上變不使入, 明旦言有禁卒, 告都虞候欲為亂, 劉沆欲捕治, 彥博召都指揮使, 問虞何如人指揮, 稱其愿可保, 彥博曰, 然則卒有怨慕之耳, 當亟誅之以請眾, 乃請沆判狀, 尾斬于軍門, 先是弼用朝, 李仲昌策自澶州, 商湖河, 穿六漯渠, 入橫壟, 故道北京留守, 賈昌朝素惡弼, 因結內侍武繼隆, 令司天官二人, 言國家不當穿河於北, 方致上体不安, 後數日又上言, 請皇后同聽政, 亦繼隆所教也, 志聰以其狀白執政, 彥博視而懷之, 徐召二人詰之曰, 天文變異, 汝職所當言, 何得輒預國家大事, 汝罪當族, 二人懼色變, 彥博曰, 觀汝直狂愚耳, 未忍治汝罪, 自今毋得復然, 二人退乃出示同列狀, 同列皆憤恕曰, 奴敢爾僭言, 何不斬之, 彥博曰, 斬之, 則事章灼, 恐中宮不安, 眾皆曰, 善既而議司天官, 定六漯方位, 復遣二人往, 繼隆爭, 請留之, 彥博曰, 彼本不敢妄言有教之者耳, 繼隆默不敢對, 二人至六漯, 恐治前罪, 更言六漯在東北, 非正北也, 二月帝疾愈, 彥博等始歸第, 是時京師, 業賴彥博富弼等, 特重心以安, 己而沆密, 白帝曰, 陛下違豫時, 時彥博擅斬告反者, 彥博以沆判呈, 帝意乃解, 御史吳中復乞召還唐介, 為御史言臣事, 多中臣痛, 其間雖有風聞之誤然, 當時責之太深, 請如中復奏, 時以為厚德, 久之以河陽三城節度使, 同平章事, 判河南府, 封潞國公, 丁母憂, 英宗即位, 起復, 三上表乞終喪, 許之, 初仁宗不豫, 彥博請立儲嗣, 疾瘳而正, 彥博服闋, 復以故官判河南, 詔入覲, 帝曰, 朕之立卿之力也, 竦然對曰, 陛下入繼大統乃先帝聖意, 皇太后協贊之力臣何力之有, 且陛下登儲纂極之時, 臣方在外, 皆韓琦等承聖志, 受顧命, 臣無與焉, 帝曰, 備聞始議, 卿於朕有恩, 彥博遜避不敢當, 尋召為樞密使, 以王安石多變舊典, 言於神宗曰, 朝廷行事, 務合人心, 宜兼米眾, 以鄭重為先, 陛下勵精求治, 而人未安, 蓋更張之, 過之祖宗, 法未必皆不可行, 但有偏而不舉弊耳, 安石知為已發, 奮然排之, 及巿易司立至果實, 而官監賣, 彥博以為損國体, 劍民怨, 為帝極言之, 求去, 益力, 熙寧六年,拜司空河東節度使, 判河陽府, 徙大名, 身雖在外, 而春有加, 元豐三年, 拜太尉復判河南, 時王同老言, 至和中, 建儲議, 彥博適入朝, 帝問之, 對曰, 先帝天命所在, 神器有歸, 實仁祖知子之明慈聖, 擁佑之力, 臣等何功, 帝曰, 雖云天命亦係人謀, 卿深厚不伐, 善陰德如丙吉, 真定策社稷臣也, 如兩鎮節度使, 辭不拜, 六年請老, 以太師致仕, 居洛陽, 洛人邵雍程灝兄弟, 皆以道自重, 賓接之, 如布衣交與富弼司馬光等十三人, 用白居易故事, 置酒賦詩相樂, 為之耆英會, 元祐四年, 司馬光言其宿德元老, 宜起以自輔, 乃命平章軍國重事, 居五年, 復紹聖初, 章惇秉政, 言者論其朋附, 司馬光詆毀先烈, 降太子少保, 墓年九十三, 崇寧中, 預元祐党籍, 後特命出, 籍追復太師, 諡忠烈, 彥博逮事四朝, 任將相五十餘年, 名聞四夷, 元祐間, 契丹使耶律永昌來聘, 蘇軾館之, 與使入覲, 見彥博於殿門外, 卻立改容, ,曰, 此潞公也耶, 問其年曰, 何壯也, 軾曰, 使者見其容, 未聞其語, 其綜理庶務, 雖精鍊少年, 有不如其貫穿, 古仃雖尊門名家, 有不逮, 使者, 拱手曰.

天下異人也, 平居接物, 謙下尊德樂善, 如恐不及, 公忠直諒, 臨事果斷, 有大臣之風, 功成身退, 朝野倚重吏臣贊曰, 國家當隆盛之時, 其大臣必有耆艾之福, 推其有餘, 足庇當世富弼再盟契丹, 能使南北之風, 數十年不見兵革, 仁人之言, 其利傅哉, 文彥博立朝端重, 顧盼有威, 遠人來朝, 仰望風采, 其德望固足, 以折衝禦侮於千里之表矣, 至於有古大臣之風, 又皆享高壽於盛平之秋, 至和以來, 共定大計, 熙豐而降, 富弼彥博相繼以老, 憸人無忌, 善類淪胥, 而宋業衰矣, 書曰, 番番良士, 旅力既衍, 我尚有之, 豈不信然哉.

附通天燭山祖墓誌

(四) 宋江西四世祖, 諱而尉公府君, 妣薛氏夫人合葬之墓, 此墓在四會縣, 逕

口墟對上之西, 通天燭山頂, 又笞飛天馬山, 本山坐乾向巽, 兼亥巳, 坐天

地否卦, 向天地泰卦, 此山成一通天紫氣木星, 開帳展池而結穴, 規模宏大,

壬方來龍, 龍脈雄厚, 左邊卯方尖峰起, 右邊勒馬未峰起, 前面巽峰, 己有

一石山如印形, 屹立其垌間, 乙辰方, 有許多數百小山埠, 成行排列, 如軍

營隊伍, 排成陣勢, 巽方遠正面, 有一屏峰起, 外有壬子艮坤三峰聳秀, 四

面拜朝, 週圍拱顧, 丙午大江九曲水來朝, 水出甲卯, 水口周密, 清清花四

各, 邑人稱他為山王, 地理人子須知書有云, 出狀元頭山, 稱為廣東名地,

極可愛慕也, 此山有通天之秀氣透地之鐘靈, 據附近大塘逕口兩壚, 鄉人

常說, 錐隔年久不祭, 外人皆不敢侵犯, 懍如天帝神明云.

遠五世祖史略

(五) 遠五世祖, 諱卿, 字春陽, 行一, 係 彥純公之長子, 自幼隨父任城都,

得省祖後, 及父遷任桂陽過吉州, 公愛廬陵永和鎮, 山水明麗, 媚留寓永和

之鳳岡, 至道初中, 拔萃異科, 歷官至吉州, 刺史, 任滿仕致, 闢鳳岡石窟,

秀水居之稱, 文家莊, 遂世居焉, 是公為永和祖, 配左氏大人, 墓並葬石窟,

獅形, 生一子, 諱蒙.

錯(六) 遠六世祖史略

遠六世祖, 諱蒙, 字養正, 乃係 卿公之子, 博古, 通今, 輕財重義,

遠利名, 樂泉石, 襲家秀水, 增廣基業, 卒, 墓葬永新一都, 左方饅頭嶺,

虎形, 坐乾亥向巽巳, 配永和易氏宜人, 墓葬秀水, 龍形, 生三子, 長炳

然, 次煥然, 三煜然.

錯(七) 遠七世祖史略

遠七世祖, 諱炳然, 字奎炳, 係 蒙公之長子, 博學多才, 為時師表,

開X于淳化鄉富田, 卒, 墓葬富田水北嶺, 汪家巷, 龍形, 配曾氏宜人,

墓葬富田社原, 鋪X形, 生一子, 正中.

錯(八) 遠八世祖史略

遠八世祖, 諱正中, 行一, 係 炳然公之子, 有學不仕, 因愛富田山水

明秀, 徙居之為富田祖, 卒, 墓葬本里梓桐山, 配平圍周氏宜人, 墓葬泰

和十五都, 長坑寺背, 生二子, 長利民, 次覺民.

錯(九) 遠九世祖史略

遠九世祖, 諱利民, 行一, 係 正中公之長子, 習先世儒業, 樂龍川林

泉, 悠然自得, 終其天年, 卒, 墓葬附水永新一都, 左方饅頭嶺, 虎形,

祖墳左畔, 配郭氏宜人, 墓葬八十都, 梁家園屋附近山上, 虎形, 守墳田

周八, 生子二, 長安世, 次安常.

錯(十) 遠十世祖史略

遠十世祖, 諱安世, 字顯達, 行一, 係 利民公之長子, 以曾孫貴, 贈

太保, 邢國公, 卒, 墓葬泰和灌塘尹家屋前, 配劉氏, 贈邢國大夫, 墓葬

灌塘徑頭, 正統間, 公墓被尹家佔, 起廳居, 公孫如璉輩, 告官判還, 迨

迨後公墓遷于廣東開平縣, 赤坎百足山, 坐坤向艮, 此山龍脈形勢, 極其

雄厚, 卓越万方, 鐘靈毓秀, 新開台因四邑民眾, 皆知其名, 咸稱為山王,

該鄉人尊崇為神聖而祈禱之, 誠為粵東之名地也.

清代多有進士, 翰林, 榜眼, 科第中裔孫, 文超齡, 鳳喈, 壽化, 在中, 鍚

章, 廷式, 廷杰等, 數十名, 封誥碑石, 周圍豎立良樂觀墓, 公生子二,

長時皆, 次時用,

錯(十一) 遠十一世祖史略

遠十一世祖, 諱時習, 字中濟, 行一, 係 安世公之長子, 士表公之

生父也, 封少保, 信國公, 配梁氏, 封國夫人, 生子二, 長士德, 次士

.

遠十一世祖史略

遠十一世祖, 諱時用, 字仲和, 行二, 係安世公之次子, 仁禮存心,

儀型鄉國, 祥興間, 贈大夫永國公, 卒, 墓葬下江西廟前, 象形, 坐午

丁向子癸, 原本里鄒氏, 贈永國大夫人, 並葬前處, 繼配劉氏, 亦贈永

國夫人, 墓葬提形山, 龜形, 無出, 取時習兄之次子儀, 為嗣.

錯(十二) 遠十二世祖史略

遠十二世祖, 諱士德, 行一, 係 時習公之長子, 配易氏淑人, 生

子二, 長天祐, 次瑞.

遠十二世祖史略

遠十二世祖, 諱儀, 字士表, 行二, 係時時習公之次子, 過繼時用

公為嗣, 贈太師, 惠國公, 配曾氏, 贈齊魏兩國大夫, 生四子

長天祥, 次天璧, 三霆孫, 四天璋,

附考 舊譜以春元公為始祖, 各派皆同, 迄今數十餘世, 我廣東族屬宗人, 僉

云世代太遠, 無庸祖述, 茲將春元為遠始祖, 以十二世祖士表公, 尊為

廣東文氏開族始祖, 提編而詳書之, 觀者, 察焉可也.

(六) 廣東文氏開族歷代世系圖

始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儀字士表, 配曾氏 天祥 正配歐陽氏 道生幼失

副室 顏氏

黃氏 佛生幼失

入嗣

陞子 富 配胡氏 美韻 配未詳

配徐氏

美化

實 室氏 美河

宏 配胡氏 美鐘

天球 正室曾氏 陞子 出繼天祥

繼室張氏 隆子 正室朱氏 宣 配室蕭氏 美從 配未詳

副 羅氏 美復

京子 出繼天祐 美式

美輝

寄 配胡氏 美原

美武

霆孫 幼失 美濟

美和

寀 配室蕭氏 配室未詳

美修

美善

寬 正配林氏 宗韓 配歐氏

副室朱氏

宗柳 配張氏

容 配室陳氏 宗欣 室 氏

天璋 配室胡氏 真子 配周氏 膺 配胡氏

當 配 氏

逵 配室氏

寧子 配鄭氏 啟 室王氏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十世

子南 配室未詳

配室 氏

子富 配室 氏

子從 配室 氏

子達 配室 氏 起西 配李氏 士英 配未詳

士顯 配未詳

士貴 配未詳

起基 配李氏 懷仕 配譚氏 永寧 配孫氏 桂峰 配簡氏

永常 配何氏 南莊 配廖氏

懷義 配黃氏 德常 配未詳 南安 配未詳

懷忠 配葉氏 德友 配未詳 南樂 配未詳

懷信 配劉氏 南隱 配未詳

起北 配莫氏 南翔 配未詳

按文氏通譜東西園公係十二世而新會族譜係十一世是否錯漏待考察之可也

十一世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東園 配葉氏 子賢 配李氏 伯弘 配未詳

伯亮 配室 氏

伯明 配室 氏

伯以 配室 氏

伯昌 配室 氏

伯莊 配室 氏

配室未詳

子善 配室李氏 堯伯 配室 氏

丙生 配室 氏

舜伯 配室 氏

伯瑞 配室 氏

世賢 配室李氏 伯俊 配室 氏

伯真 配室 氏

悅所 配室 氏

悅喬 配室 氏

悅漢 配室 氏

世華 配室阮氏 伯盛 配室 氏

伯實 配室 氏

竹所 配室 氏

西園 配室梁氏 振賢 配室謝氏 居新會

泗賢 配室梁氏 成威 山邊本房 顯榮 配室李氏

配室陳氏

成錦 雲佛房 配室游氏

仕賢 配室 氏 居新會 成章 古龍房 配劉氏

十六世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二十世

分界長房 應朝 配室梁氏 德高 配室陳氏

德明 配室黃氏

應宰 配室李氏 德正 配室陳氏, 劉氏

應舉 未娶幼失 德貴 配戴氏 明朝配室鄭氏

德元 配室梁氏

德魁 配室朱氏

德全 配室張氏 輔朝 配室林氏 長子式亮 配室黃氏 燦彬 配吳氏

次子式光 配室羅氏 培彬 配曾氏

二十一傳 二十二傳 二十三傳 二十四傳 二十五傳

出繼木彬公為嗣

次子啟萬 配室李氏 次子華才 配室李氏 一

志英 正配 氏 副配唐氏 長子啟良 配室劉氏 長子耀才 配室李氏 榮昌 二 俊傑

義昌 俊偕

錦昌 三

昌

三子啟新 配室彭氏 三子業才配室黃氏 續室葉氏 四 俊源

(七) 廣東文氏開族始祖史略

始祖諱儀, 字士表, 號革齋, 又稱竹居, 鄉稱君子長者, 行二, 係 時習公

之次子, 過繼時用公為嗣也, 生宋嘉定, 乙亥, 八月二十四日, 寶祐丙辰, 二

子赴春闈, 公伴行, 五月二十八日, 斃於京, 時子天祥登進士第一, 璧弟同

登進士, 朝命官使祭治喪事, 歸櫬以丁巳, 九月九日, 封於八十三都佛原,

虎形, 名曰狀元阡, 祥興間, 贈太使師惠國公, 改葬泰和, 第二都洞源, 石船

坑茅坪, 虎形, 甲首庚趾, 丞相江万里, 為銘其墓, 置有祭田四十餘畝, 田租

八十四石, 四圍江歸吾文族掌管, 至今清明子孫祭掃, 備牲豚酒殽, 父老子弟道飲一宿, 次早備酒殽暢飲, 配娶泰和梅山曾氏, 天鍚公之女, 贈齊魏兩國大夫人, 景炎戊寅, 九月初六日, 斃惠州, 旨遣子孫祭, 歸葬八十六都, 山采下易竹山內, 其山吾文族至今世守祭掃生子四, 長天祥, 次天璧, 三霆孫, 四天璋, 女三淑孫, 懿孫, 順孫.

.

附載 二世伯叔祖史略

諱天祐, 行一, 係 士德公之長子也, 德祐乙亥, 奉旨群授帶, 吏館檢閱,

添差江東制幹司徽州, 卒, 葬吉安螺子山下, 以天球公之子, 京子, 入繼.

二世伯叔祖史略

諱天瑞, 行二, 係 士德公之次子, 遷居東莞埔尾鄉, 其裔孫超齡, 中式

康熙癸卯科鄉試, 丙辰科進士, 江南常州府, 宜興縣知縣官, 後子孫蕃衍,

未能悉載.

(八) 二世伯祖天祥公史略

二世伯祖, 諱天祥, 幼名雲孫, 字履善, 一字宋瑞, 係 士表公之長子,

生宋理宗端平, 丙申, 五月初二日, 子時, 理宗寶祐三年, 乙卯, 時公年

方十九歲, 中鄉舉, 寶祐四年, 丙, 以法不息四字, 廷上對策, 集英殿, 公

就取易經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之意義, 不用起稿, 一揮而成, 洋洋灑

灑, 數万言, 理宗皇帝, 擢為第一狀元, 及第, 歷官至觀為文學士, 右丞相

少保, 信國公當代稱為狀元宰相, 嘗闢里東山為別墅, 號曰, 文山為賈似

道, 歸隱此德祐乙亥, 奉詔赴難勤王, 景炎戊寅, 十一月潮陽敗, 被執繫

獄, 元世祖屢誘以原職大用, 不屈, 留燕, 京五年, 至元壬午, 十二月初九

日死節, 時年四十七歲, 夫人歐陽氏, 與十義士收殯都城, 小南門外, 後

故友義士, 收殯張弘毅等十餘人, 奉柩歸里, 墓葬于八十一都木湖大坑,

虎形, 前列翁仲華表, 旁建享亭, 俏公像于其中, 置有祭田四十餘畝, 羅

元泰為之記, 至今子孫清明祭掃, 其山後至東坑, 排前至泰和界, 左至觀

音岩, 右至橫下, 俱奉文氏子孫世守夫人永豐沙溪, 歐陽氏, 宋祟政說

書, 巽齋先生之女, 值亂留於燕, 後子陞迎歸養, 夭德二年, 乙巳二十九

日, 斃墓葬泰和洞, 原竹山內, 其竹山為吾文族世守, 至今子孫清明祭

掃, 看山人姓郭, 置酒席款待甚洽, 次夫人顏氏, 黃氏, 空坑敗, 黃陷走興

國, 寶石寨, 投崖碎身而死, 士人葬之, 公為哭之, 立廟於其地, 生子二,

女六, 俱早卒, 以陞子繼嗣, 大明景泰中, 都憲翰雍奏, 加賜諡號, 錄用

子孫, 奉命賜諡忠列, 配享聖廟, 大清康熙六十一年, 奉特旨配, 歷代帝

皇廟, 其各處建立祠堂, 及公生平事實, 載朝鑑史, 並諸先生傳誌, 公著

作甚多, 最簡, 顯是正氣歌,

豆其間非丈夫也, 理宗寶祐四年, 二十舉進士, 以法天不息對策, 其言万

餘, 帝擢第一狀元, 王應麟奏曰, 是卷古誼若龜鑑, 忠肝如鐵石, 臣敢為

得人賀, 加上度宗, 咸淳六年, 直學士院賈以道, 以去要君, 帝勉留益, 堅

命天祥草制時, 每天呈稿于相, 天祥不從, 似道, 意不滿, 諷別院改作, 天

祥極求解識, 似道使台臣劾罷之, 德祐元年, 元兵三道大入, 詔天祥勤王,

提形江西, 奉詔流涕, 發郡中豪傑, 結溪洞山廟, 以万人衛, 其友止之曰,

子是何異驅群羊而搏猛虎, 天祥曰, 吾亦知其然矣, 第國家養士三百年,

載各朝鑑史, 並諸先生傳誌, 公著作甚多, 其餘有文山全集十六卷, 梓行

有各于世, 清乾隆乙卯, 各省宗族, 合建丞相耑祠, 于江西省城, 大街洗

馬池, 公生子二, 長道生, 次佛生, 俱早卒,

附錄宋代名臣言行錄

宋 文天祥, 字履善, 一字宋瑞, 係江西吉水縣人其容貌豐偉美, 晢如玉

秀, 眉長目清, 顧盼煒然, 為童子時, 見學宮所祠, 先生歐陽修, 楊邦義,

胡銓像, 皆諡忠節, 欣然慕之曰, 沒有俎一旦有急, 徵天地兵, 無有應者,

吾深恨於此, 故不自量力, 而以身徇之, 庶天下忠臣義士, 將有聞風而者,

而社稷或猶可保也, 性豪華, 自奉甚厚, 聲伎滿前, 至是痛貶捐以家資為

軍費, 每與賓佐語及時, 事輒流涕, 撫几言曰, 樂人之樂者, 憂人之憂, 食

人之食者, 死人之事, 八月提兵臨安, 除知平江府時, 朝議推呂師孟為兵部尚書, 欲賴以求好, 師孟益偃蹇自肆, 天祥上陞辭, 言朝廷姑息, 牽制之意,多奮發剛斷之義, 少乞斬師孟釁鼓, 以作將十之氣, 且言本朝懲五季之亂, 削藩鎮, 建都邑, 一時雖足以矯尾大之弊然, 國以寢弱, 故敵至一州, 則一州破, 至一縣, 則一縣殘, 中原陸沉, 痛悔何及, 今宜分境內為四鎮, 建都統御于其中, 以廣西益湖南, 而建閫於長沙, 以廣東益江西, 而建閫於隆興, 以福建益江東, 而建閫於楊州, 責長沙取鄂, 隆興取蘄黃, 鄱陽取江東, 楊州取兩淮, 地大力眾, 乃足以抗敵 約日齊奮, 有進無退, 日夜以圖之, 彼備多力分疲於奔命, 而吾民之豪傑者, 又伺間出於其中, 如此則敵不難也, 時議以為迂闊不報, 北至平江, 元兵以發金陵, 入常州矣, 常州告急, 天祥使尹玉, 庥士龍等, 將兵赴援, 士龍戰過橋死, 玉戰五牧, 前後殺傷數千人, 復收殘卒五百, 與元相持一夕, 手殺數千人, 遂死麾下無一人降者, 二年, 除天祥樞密使, 尋以為右丞相, 使與丞相吳堅等, 同往元軍議和, 與元丞相伯顏抗論, 皋亭山說伯顏曰, 北朝宋為與國, 請退兵平江, 或家興, 然後議歲弊與金帛,犒師北朝, 全師以還, 策之上也, 若欲毀其宗社, 則淮浙閩廣上多未下, 利鈍未可知, 兵連禍結, 必自此始, 伯顏以北詔為辭, 顧天祥舉動不常, 疑有異志, 留之軍中, 遣堅還明日吳堅, 賈餘慶, 呂師孟等, 奉降表至, 天祥斥餘慶賣國, 呂文煥從旁論解之, 天祥斥文煥, 及其姪師孟父子兄弟, 受國厚恩, 不能以死報國, 乃合族中, 逆尚何言, 文煥等慚恚, 伯顏遂拘天祥, 隨祈請使北行, 天祥至鎮江, 與其客杜滸等夜亡入真州, 真州苖再成出迎, 喜且泣曰, 兩准兵足以興復, 特二閩小隙, 不能合從耳, 天祥即以書遣二制置, 時有楊兵脫歸者, 言元密遣一丞相, 入真說降, 制置李庭芝信之, 以天祥來說降也, 使再成亟殺之, 再成不忍, 天祥出相城壘, 以制司文示之, 閉之門外, 久之, 復遣二路, 分覘果說降者, 即殺之, 二路分與天祥語, 見其忠議, 亦不忍殺, 以兵二十人道之如楊, 四鼓抵城下, 聞侯門者曰, 制置司下令, 購文丞相甚急, 眾相顧吐舌, 天祥乃變姓名, 東入海道遇元兵伏環堵中, 得免, 然亦饑莫能起, 從憔者乞得餘糝羹行入板橋, 兵又至, 眾走伏叢篠中, 兵入索之, 執杜滸金應以去, 滸應以所懷金與之, 得逸, 因募二樵者, 以蕢荷天祥至高郵, 由通州泛海, 以達溫州, 益王立拜右丞相, 兼樞密使, 都督諸路軍馬封, 信國公, 天祥以國事皆決於陳宜中, 固辭不拜, 乃以樞密使同都督,天祥使呂武招豪傑於江淮, 杜滸募兵於溫州, 天祥欲還溫州進取, 陳宜中不從, 使開府南劍州, 取江西遂帥次汀州, 遺遣趙時賞等, 趨贛以取寧都, 劉洙等, 皆自江西起兵來會, 端宗景炎二年, 天祥移屯漳州, 吳浚以汀州降元, 二月浚至漳州, 說天祥降, 天祥責以大義, 誅之三月, 天祥復梅州, 陳瓚起兵復興化, 天祥自梅州出江西, 吉贛兵皆會, 遂復會昌縣, 六月敗元軍於雲都, 七月使趙時賞等, 分道復吉贛諸縣, 遂圍贛州, 八月元襲天祥於興國縣, 兵潰, 時趙時賞為元兵所擒, 問為誰曰, 我姓文, 以故天祥得與杜滸, 鄒鳳, 乘騎逸去, 至循州散, 兵頗集, 天祥妻子皆被執, 元人送於燕, 二子道死, 帝昺祥興元年, 天祥以弟壁, 及母在惠州, 乃趨之, 收出海豐縣, 次灑江浦, 十一月天祥屯潮陽, 方飯五嶺坡, 張宏範兵突至, 眾不及戰, 天祥被執, 急吞腦子不死, 見宏範以客禮待之, 與俱入崖山使為書詔陸秀夫, 張世傑, 天祥曰, 吾不桿父母, 乃教人叛父母, 可乎固命之, 乃書所過零丁洋, 詩與之末云,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宏範笑而置之, 崖山破軍中, 置酒大會, 謂天祥曰, 國亡丞相忠孝盡盡矣, 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 將不失為宰相也, 天祥泫然出, 涕曰, 國亡不能救, 為臣者, 死有餘罪況敢逃, 其死而貳其心乎, 宏範義之, 遣使護送至燕, 道經吉州, 痛恨七日不食, 猶生乃復食, 至燕, 館人供帳甚盛, 天祥不寢, 處坐達旦, 遂移兵馬卒守之, 既而丞相, 博羅召見於樞密院, 欲使拜, 天祥長揖不屈, 博羅曰, 自古有以宗廟, 土地與人,, 而復逃者乎, 天祥曰, 奉國與人, 是賣國之臣也, 賣臣者, 有所利而為之, 必不去, 去者非賣國也, 予前除宰相不拜, 奉使軍前, 尋被拘執, 已而賊臣國, 國亡當死, 所以不死者, 以度宗二子在淅東, 老母在廣故耳, 博羅曰, 棄德祐工嗣君, 而立二王忠乎, 天祥曰, 當此之時, 社稷為重, 君為輕, 吾別立君, 為社稷宗廟計也, 從懷愍而非也, 從元帝為忠, 從徽忠而從高者為宗, 博羅語塞, 忽, 晉元帝, 宋高宗, 皆有所受命, 二皇不以正, 是篡也, 天祥曰, 景炎乃度宗長子, 德祐親兄, 不可謂不正, 登極於德祐, 去位之後, 不可為篡, 陳丞相以太后命, 奉二王出宮, 不可謂無所受命, 博羅怒曰, 爾立二王, 竟成何功, 曰, 既之其不可, 何必為, 對曰, 父母有疾, 雖不可為, 無可下藥之理, 盡吾心也, 不可救則天命也, 今日天祥至此, 有死而已, 何必多言, 博羅欲殺之, 而元主大臣不可, 宏範病中, 亦表奉天祥忠于所事, 願釋勿殺, 乃囚之, 時世祖多求才, 南宮王積翁, 言南人無如天祥者, 遂遣積翁諭旨, 天祥曰, 國亡吾分一死也, 倘若綠寬假, 得以黃冠歸故鄉, 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 若遽官之, 非真亡國之大夫, 可不以圖存, 舉其平生而盡棄之, 將焉用, 積翁欲合宋官等, 譯天祥為道士, 留夢炎不可, 曰, 天祥出復號召江南, 置吾十人於何地, 事遂己天祥在燕京凡五年, 坐臥一小樓, 足不履地, 上知天祥終不屈, 議釋之, 有以天祥起江西, 事為言者, 未幾, 中山狂人, 自稱宋主, 有兵千人欲取丞相, 京城亦有匿名書上, 因召天祥入諭之, 對曰, 天祥受宋恩為宰相, 安事二姓, 願賜之一死足矣, 上猶未忍, 遽麾之退, 左右力贊從其請入詔殺之柴巿, 天祥臨形, 殊從客謂吏, 卒曰, 吾事畢矣, 南向再拜, 死年四十七, 其衣帶中有贊, 曰, 孔曰成人, 孟曰取義, 惟其義盡, 所以仁至, 讀聖賢之書, 所學何事, 而今而後, 庶幾無愧, 其夫人歐陽氏收其尸, 面如生時, 死前四日, 司天奉三台拆, 天祥博學, 善論事, 作文未嘗起草稿, 尤長於詩, 居燕五年, 忠義之氣, 一著於詩歌, 累數十百篇, 至時兵馬司籍所存, 上觀者, 無不悲慟流涕, 有得其一履者, 亦寶藏之, 尋有義士, 張毅甫者, 負其骸, 歸葬吉州, 適家人自廣東, 奉其母曾夫人之柩, 同日至城下, 人為忠孝所感云, 方天祥過南安, 遣人告墓, 以其弟璧之子陞為嗣, 大德中, 陞奉母歐陽夫人, 歸自豐州, 過京師, 有欲官之者, 陞輒辭史, 臣曰, 自古志士, 欲信大義於天下者, 不以成敗利鈍, 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 以其合天理之正, 即人心之安耳, 商之衰, 周有代德, 孟津之師, 不期而會者, 八百國, 伯夷叔齊, 以兩男子欲扣馬而止之, 三尺童子, 知其不可, 他日孔子賢之, 則曰求人仁而得仁, 宋德祐亡矣, 初欲以口舌存之, 事既無成, 奉兩孱主崎嶇嶺海, 以圖恢復, 兵敗身執, 留之數年, 如虎咒在柙, 百計馴之, 終不可得, 觀其從容, 伏鑽視死如歸, 是其所欲, 有甚於生者, 可謂之仁哉.

附錄宋史文丞相寄零丁洋宋主及(陸秀夫,張世傑),詩一首,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拋絮.

身世飄搖雨打萍, 皇恐灘頭說皇恐, 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後人有詩詞贊曰.

御製宋文信國公文

夫士君子, 被服儒行, 以學古自名, 才德兼優者上也, 其次則以德為貴, 而

不論其才焉, 故自古因才而無忠誠之行敗人之事者多矣, 未有忠於誠, 有德

而敗人之事者, 即勢至不可為, 而必竭忠盡瘁, 死而後己, 不肯忍恥偷生,

以辱其國者, 當宋之亡也, 有才如呂文煥, 劉夢炎, 葉李輩, 皆背國以降元,

而死君事分國難者, 皆忠誠有德之士也, 然此或出一時之憤激, 奮不顧身,

以死殉之, 後世人仰望其豐采, 若文天祥忠誠之心, 不徒出於一時之奮激,

久而彌勵, 浩然之氣, 與日月增光, 蓋志士人仁, 欲仲大義於天下者, 不以

成敗利鈍, 動其心也公, 初被執, 既而得脫, 猶奉二王, 窮居海濱, 至於亡國

沉族而不顧, 兵敗身執, 視死如歸, 而元人弗殺, 冀其忠義之心, 久而懈也,

於是歸其妻, 還其族, 在中上之人, 固將感德而有轉計者, 而公方以百折不

回之氣, 行万變不渝之志, 妻子在前而不顧, 高官大祿而不慕, 心惟宋室是

嚮自書其志曰, 孔曰成人, 孟日成義, 惟其義盡, 所以仁至, 可謂行踐其言矣.

清乾隆二年丁巳仲憂望日書於樂善堂

文信國公像贊

東南英氣, 萃於其身, 可死其身, 不死其神.

又曰

月煌煌分, 疏星曉寒, 氣英英兮, 晴雷殷山, 頭碎柱兮, 璧完,

血化碧兮, 心丹, 鳴呼, 孰謂斯人兮, 不在世間,

禮部侍郎同里友弟, 鄧光薦拜.

偉哉, 文公千古之士, 方國脈尚存也, 流離顛沛, 惟恐不得其生, 及國脈既絕

也, 慷慨從容, 惟恐不得其死, 求生匪生, 求死匪死, 生死惟求成就一是, 丈夫

事業固每如此, 百世聞風, 莫不興起,

都察院都御史孫燧拜題.

先伯父祖, 諱天祥, 字履善, 端平, 丙申, 五月初二日子時旦生, 寶祐乙卯領鄉

廌, 丙辰科進士第一, 歷官至少保, 右丞相, 樞密使, 信國公, 至元壬午, 十二月

初九日死節於燕, 得年四十有七歲, 此像咸淳癸酉, 特湖南憲節, 吏民建生祠時所繪, 最得其真, 歸附家藏, 止有此本, 自後南北驅馳, 骨氣愈老, 品若神而不可復也, 於乎痛哉, 姑將此像以朝服繪而藏之, 宇宙間必有私識其握節, 風裁尚存, 尚傳訪之, 與此本俱傳焉.

不肖姪隆子書.

趙宋三百年之治教萃於此, 趙宋三百年之神靈止於此, 矻砥柱于頹波, 溯大川而獨逝, 不有先生, 曷其有以嗚呼, 烈烈丹丹凜凜生氣, 伯仲三人, 綱常萬世,

肅諶拜題

死亡其元, 生愛其室, 宋亡誰謚, 宋史誰筆, 當日穆陵, 不可第七, 万古廬陵, 進士第一,

將仕郎, 遼陽等處, 儒學副提, 舉同邑劉岳申拜書.

才疏志廣力扶, 傾破碎山河血淚零, 忍死聞關成底事, 孤留正氣到燕京.

宋事為賈似道決裂, 至文天祥時無可為者, 所建諸策, 當時未必有濟自崖山迄燕, 浩然正氣, 塞乎天地, 宋亡有賴焉, 或曰, 正氣何益於亡, 余曰不然, 汴京陷時, 金人相謂曰, 南朝死義, 惟侍郎一人而已, 此語豈不為亡國之羞, 天祥慷慨從容, 佩服孔孟, 尤非倉卒徒死者, 王應麟之言, 於是有驗祖宗.

養士三百年, 得天祥可以無憾矣, 由是以觀, 宋雖亡國, 豈有不光乎, 惟其有光於未也, 斯其所以有光於天下, 万世也歟.

附羅倫撰宋丞相, 文信國公祠堂記摘錄

方公-----指天祥公-----之使虜, 詆大酋罵逆賊當死, 脫京口, 走真州, 如楊州, 趨高郵抵通州, 苖再成遂之, 李庭芝疑之, 外迫虜寇內煎于飢餓, 無日而不當死, 然後遵海道, 涉鯨波歸立二王, 開督南劍敗績, 于空坑當死, 仰藥於潮陽當死, 絕粒于南安當死, 卒至就囚燕獄, 從容南向再拜而死, 震動天地照耀万世, 可謂天下之大忠也.

(九) 二世祖史略

二世祖諱璧。字宋珍號文溪, 又名天球,行二,係 士表公之次子。初登第與兄同中鄉舉丙辰科同登進士。歷官至惠州府。權戶部尚書。兄丞相北行

。公圖全宗祀入觀元世祖授至嘉議大夫。同知廣南西道宣尉使司事嘗輯宗譜貽後生宋嘉熙戊戌。二月初三日薨元大德。戊戌十二月。二十一日墓葬八十四都。東固早禾坑。命曰。嘉禾阡。元統三年。加贈通過大夫秘書卿。輕車都尉。追封雁門郡候。諡文惠行實詳於墓誌配藍溪曾氏夫人。墓葬吉水己瀘源資福寺背蛇形。彼寺贈其山。夫人生母杜宜人。公養之終身並養前處。繼張氏亦封夫人。墓葬玉兔山。名曰玉兔阡,生子三,長隆子,次陞子,三京子。以陞子繼兄京子繼弟天球下女十二。

二世叔祖史略

二世叔祖諱霆孫,行三,係 士表公子三子也讀書明經。志在忠君愛國。少時讀書。墨于窗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寶祐乙卯,從二兄赴鄉試,先撤棘一月,卒墓葬附水北嶺汪家巷,惜哉未娶無傳。

二世叔祖史略

二世叔祖諱天璋,初名天麟,字宋仁,號文堂,行四,係 士表公之四子。咸淳乙丑,兄丞相守瑞州,恩該任子公,以幼弟奏名將士郎。歷官陞至朝奏郎。帶行大理寺丞,知寧武州,元己卯,充同知南思路。總管府事庚辰丞相囚中書勉不仕公隱居生咸淳己酉。五月二十日元延祐丁巳八月初八日卒墓葬八十三都塔下。符塘。龍形坐癸向丁,行實詳廣誌,夫人永陽胡氏,達州通判縣令開禮公之女,卒墓葬白竹陂楓樹塘文家山蛇形生子二長真子 次寧子

(十) 三世伯祖史略

三世伯祖,諱道生,又名文福,行一,係 天祥公之長子,賦性明敏,生於宋理宗景定,庚申元年九月十二日午時。十五歲時家屬,盡隨父出軍興兵勤王。十七歲將兵,由廣東奔走廣州,崖州,惠州,梅州,潮州與妻屬次于海邑。豐政都大勝村,得男文子平,後謝解元。為秀才時收租夜昏迷路見小屋一所投宿,有二女出迎,款待甚敬。安鋪在堂。謝有感吟句云,曠野孤村宿,天高月自明,佳人非俗態,禮我極其誠。謝秀才睡至天明,不見屋亦不見人,只睡在草坡上,看石壁有火灰字,端楷無比,和韻一絕云家屬一朝盡。綱上万古存,悲魂千里外,誰為憫孤誠,謝秀才怪問鄉人,僉云此二女。是文丞相親女,因亂膳食在舍,聞父殉國,曾自縊而救甦,後清明同眾婦上山採青,遂相投荾角塘。謝秀才次年發解,具呈國憲。立雙烈女廟,于三角坵地方,至今遺跡昭然復將兵。往惠州會軍中大疫。八月二十二日申時以病卒負柩歸葬大勝村屋後,飛天蜈蚣形,坐乾向巽,亡時袖中有書。

三世伯祖史略

三世伯祖,諱佛生,行二,係 天祥公之次子,生咸淳丁卯正月甲午,景炎丁丑,空坑之敗。同母歐陽夫人,顏夫人,生母黃夫人及二妹。俱陷于粵東至明正德間,廣東惠州府暨河源縣人。佛生公死年十一至乙卯丞相隆興北行,始知以死,而哀慟之,未娶。惜哉無傳。

按攷文二烈女,當父丞相未失敗時,常好插紅花一日。

天祥公誠之曰。汝等當可插白花,不可插紅花也。二烈女甚聰明,相謂曰,不信吾父親將敗矣,甚愀之

(十一) 三世伯祖史略

三世伯祖,諱陞子,字遜志,號學山,行二,係 天球公之次子入嗣 天祥公之繼子也,生景炎戊寅,正月十五辛巳日,父丞相囚中書付之命治春秋,父喪歸居父葬側聞母歐陽夫人猶在燕泣誓曰父死以歸于土母生而不得養我則非子也,元大德戊戌,往迎母夫人得之于燕,故軍國事魯國康里,文真公家,元仁宗接位。敕江西省,臣以禮聘公,乘傳入朝獻九經策,上悅受所獻命中書,頒制授奉訓大夫,集賢院大學士皇慶癸丑,春代上祀南海六月二十二日。至贛以疾卒墓葬雩都縣。平頭寨小水鳳形延祐初。追贈大中大夫。蜀郡候。諡文莊學士。元明善作為神道碑。配清江崇政鄉。檀溪徐氏。宋兵部待郎卿孫之女,封夫下。卒墓葬八十一都大塘。龜形。至今崇祀吉安府。學鄉賢祠。生子三,長富,次實,三宏。

附考

按文山集云,丞相囚京時,知二子早卒,為後嗣計,嘗以詩囑弟壁曰。

四十年兄弟一朝生離死別,雁行長已矣,馬足悵何之。葬骨知無地,論心尚有誰。親思君自盡,猶子是吾兒。

三世祖史略

三世祖, 諱隆子, 字尚志, 號學溪, 行二, 係 天球公之次子, 精通經史, 工於詩文, 江西省推為宿儒, 名馳于朝, 大德中, 銜任寧州判官, 有政聲, 遷平陽縣, 尹丁繼母張夫人憂, 起復貴溪縣, 尹嘗擴基趾, 作復本堂, 以居左右, 為南北庄, 建家廟, 祀先世復文山, 立禮寺, 以中堂為丞相祠, 公生咸淳丙寅, 二月十六日, 卒元至治辛酉, 三月十八日墓葬本里下田, 蜈蚣形, 至正辛巳, 正月初八改葬附洞茅坪, 惠國公墳左伴, 坐艮寅向坤申, 淑人朱氏, 副配羅氏, 卒, 墓葬八十都, 江背官山風吹羅帶形, 生子五, 長子宣, 次寄, 三寀, 四寬, 五容.

三世叔祖

三世叔祖,諱京子,行三,係 天球公之三子入繼 士德公之長子。天祐公為嗣也生子二長益明 次懋明。邑庠生居豐城,因愛山水秀麗,遂世居瓦灣,為皇舍巷城皇巷即山河壟等村始祖。

三世叔祖

三世叔祖,諱真子,字益志,行一,係 璋公之長子,卒,墓葬雩都縣。平頭寨小水,虎形配周氏。卒。墓葬泰和鑄錢坑,生三子,長膺,次當,三逵。

三世叔祖

三世叔祖。諱寧子,字紹志,行二,係 璋公之次子,卒,墓葬橫坑,黃牛推磨形,配鄭氏,卒,墓葬未詳,攷生一子 諱啟。

(十二) 四世祖

四世祖諱富,字益謙,行一,係 陞公之長子,經明行修,克繩祖武,至順初,任興文署丞,改湖廣省檢校,陞至延平守,改嘉議大夫溫州路總管,配本府縣背胡氏,淑人,卒,並葬八十三都塔下,荷樹仚,虎形,坐壬子向丙午,生子二,長子美韶,次美化。

四世祖

四世祖,諱實,字仲謙,行二係 陞公之次子,葬配未攷,生一子,諱美河。

四世祖

四世祖,諱宏,字季謙,行三係 陞公之三子,配本府城。南白馬廟下胡氏,卒,合葬泰和十八都,石硯坪文家山。生一子。諱美鐘。

四世伯祖

四世伯祖,諱宣,字應麟,字玉屏,號文統,行一,世稱文統先生。係隆子公之長子,至元初,荐授進義副尉,吉安路大使,宋亡之後,從父由惠州南徙東莞東渚鄉,為廣東團練副總管。時歲大旱饑荒,築一望煙樓,以濟賑四民名播于朝,旨嘗世襲煙樓功績,並載省誌,配虎富蕭氏夫人,合葬東莞縣地方,東渚即今嶺下鄉公墓,穴形黃魚白米,生四子,長美從,次美復,三美式,四美輝。

四世伯祖

四世伯祖,諱寄,字環中,行二,係 隆子公之次子,至正初,荐授廣西稅務大使,卒,墓葬洞源。配新金仁和胡氏,淑人,卒,墓葬仁和。生子四,長子美源,次美武,三美濟,四美和。

四世叔祖

四世叔祖,諱寀,字同余,號景南,行三,係 隆子公之三子,至正中廣東廉訪,掾陞朝列大夫,惠州府同知士,卒,墓葬七十九都南韶坑口龜形,右畔與袁宅祖墳相並,配馬塘蕭氏夫人,卒,墓葬下江西廟前象形,生子二,長美修,次美善。

四世叔祖

四世叔祖,諱寬,字昌祚,號帝顯,行四,係 隆子公之四子,貢元任知縣,因任惠州刺史,留家惠州府,後與宣兄,徙居東莞東渚鄉,配林氏,副室朱氏,淑人,生二子,長宗韓,次宗柳。

四世叔祖

四世叔祖,諱容,字昌胤,號帝賚,行五,係 隆子公之五子,配室陳氏宜人,生一子,諱宗歐。落籍惠州。

四世叔祖

四世叔祖,諱啟,行一,係 寧子公之長子,元代以官留家,遷往廣西鬱林州立祠,子孫落籍襲居鬱林。

四世叔祖

四世叔祖,諱當,行二,係 真子公之次子,生子未詳。

四世叔祖

四世叔祖,諱逵,行三,係 真子公之三子,生子未詳。

(十三) 五世祖史略

五世祖,諱宗韓,字美昌,係祚公之長子,歸善縣,邑庠生,奉祀信國公,孝友傳家,禮義處世,生於延祐六年己未,卒,洪武十六年,享壽六十八歲,配歐氏宜人,合葬於常豐坑,生四子,長子南,次子富,三子從,四子達。

五世叔祖

五世叔祖,諱宗柳,行,係 昌祚公之次子,配張氏,生一子,諱子時。

六世祖史略

六世祖,諱子達,號復溪,行四,係 宗韓之四子,性廣達沉觀變,審時勢,洵人傑也,初高授,因祖天球公任惠州府時,南雄珠璣巷,因上憲問罪之師,凡接壤皆避贛劉知這帶出九十家,路經始興縣,塱底,兄弟暫居,后隨父及應麟公等,徙於東莞東渚遂家焉,後因省祖墓,泛舟粵江,遂擇土而居於鶴山泙沙大嶽,即今文邊鄉等處是,配龔氏,宜人,卒,墓葬在復溪之西,搖船地一說係繼周公之墓,未知孰是,生三子,長子成周,次繼周,三成禹。

七世伯祖史略

七世伯祖,諱成周,字起西,號靖獻,行一,係 復溪公之長子,卒,墓葬白馬坑,坐北向南,配李氏,生三子,長仕英,次士顯,三仕貴,世居鶴山平鄉,開基創業。開里長三甲。文益清。

七世叔祖史略

七世叔祖,諱繼周,字起基,號靖海,行二,係 復溪公之次子,性純樸泊淡,高尚其志,不以事物累心見新會井根地方,適居遂落籍馬傳曰。墓葬搖船地,公為井根開祖,後子孫分居。開宣化六圖里長二甲。文大昌配李氏,生四子,長子懷仁,次懷義,三懷忠,四懷信。

七世叔祖史略

七世叔祖,諱成禹,字起北,號靖山,行三,係 復溪公之三子,分遷外村,為外村開祖。配莫氏,生一子里長。文大振。

八世伯祖

八世伯祖,諱懷仁,字思慈,號元長,行一,係 繼周公之長子,邑庠生,有祖儒風。卒,墓葬於本里黃垌,鳳形。配潭氏宜人,生二子,長永寧,次永常。

八世叔祖

八世叔祖,諱懷義,字思行,行二,乃係 繼周公之次子,分居倉庫嶺,配黃氏,生二子,長德常,次德友。

八世叔祖

八世叔祖,諱懷忠,字思竭,行三,係 繼周公之三子,配室葉氏,其子孫分往別處。

八世叔祖

八世叔祖,諱懷信,字復昌,行四,係 繼周公之四子,邑庠生,配劉氏,宜人,生一子,諱太初,孫德修,曾孫三,長里仁,次里信,三里善,公世居鶴山,荷村里善,世居新會沙芬村。

九世伯祖史略

九世伯祖,諱永寧,字居安,號省棠,行一,係 懷仁公之長子,配室孫氏,生子六。長桂峰,次南莊,三南安,四南樂,五南隱,六南翔。

九世叔祖

九世叔祖,諱永常,行二,係 懷仁公之次子,配室何氏,無傳。

十世伯祖史略

十世伯祖,諱桂峰,字次山,行一,係 永寧公之長子,性恬靜,樂志泉石,好觀古典,常辭吏役不為縣令愛其高雅,獎扁曰桂峰隱耕。卒。墓葬了髻山下,土名中坑口。配室簡氏。生四子,長雲池,次星池,三日池,四泗池。

十世叔祖

十世叔祖,諱南莊,行二,係 永寧公之次子,配室廖氏,生子二,長東園,次西園。

十一世伯祖史略

十一世伯祖,諱東園,行一,係 南莊公之長子,配室葉氏。生四子,長子賢,次子善,三世賢,四世華。

十一世叔祖

十一世叔祖,諱西園,行二,係 南莊公之次子,配室黃氏,生三子,長振賢,次泗賢,三仕賢。

十二世伯祖

十二世伯祖,諱子賢,行一,係 東園公之長子,配室李氏宜人。生子六。長伯弘,次伯亮,三伯明,四伯以,五伯昌,六伯莊。

十二世叔祖史略

十二世叔祖,諱子善,字文貴,號悅台。行二,係 東園公之次子,邑庠生。諱司韶。但因明季賊匪猖獗,而寨無立官城,猛虎臨門。兄弟年長,迫居凰塘村,居五十餘年,與伍姓為鄰,耕田度活,倉庫略積,但因土賊伍道昌串動陷害,甚至兄弟逃散,遂分徙新寧,趕牛坑,落籍初到時,劈草為廬,遂永安吉焉。配室李氏。卒。墓合葬鳳塘後山,生子四。長堯伯,次丙生,三舜伯,四伯瑞。

十二世叔祖

十二世叔祖,諱世賢,行三,係 東園公之三子,配室李氏,生子五,長伯俊,次伯真,三悅所,四悅喬,五悅漢。世居住新會井根。

十二世叔祖

十二世叔祖,諱世華,行四,係 東園公之四子,配室阮氏宜人,生子三,長伯盛,次竹實,三竹所,世居住新會井根。

十二世伯祖

十二世伯祖,諱振賢,行一,係 西園公之長子,配室黃氏宜人。而子孫世居新會華豐。

十二世叔祖

十二世叔祖,諱仕賢,行三,係 西園公之三子,配室羅氏宜人。而子孫世居新會。

備考

按考諸文氏通譜,振賢泗賢仕賢,皆係十三世。而新寧族譜乃係十二世。是否錯漏,須加以詳細考察可也。

十三世祖史略

十三世祖,諱泗賢,行二,係 西園公之次子也,性靈敏,有大志。自明季因新會,鳳塘村,土賊伍道昌作亂,串垌陷害,各兄弟不得以遁散故 公乃遷於高州府,信宜縣,扶龍鄉落籍。配室梁氏,生子七,長成英,次成雄,三成相,四成威,五成志,六成錦,七成章。待攷孫枝日蕃,財勢日盛,逮至成威兄弟,見鄰村有隆啟子孫,跳梁越份,極不雅睦,當時因與爭執白石墟,以至鷸蚌相爭,歷經數年。官判不遵,彼反萌陰很野心,明欲強蠻霸佔,遂成雙方械鬥,殊竟天道福善,我威公兄弟,理直氣壯,義勇神威,遂一旦操戈迎敵,敵接戰潰敗,卒被我威公兄弟一鼓蕩平,是時當大清康熙間,雖居盛平之世,王法照照,天兵赫赫。究猶治其言,而不治其理。所以言。斯時各兄弟,理訴無門,遂迫不得已流離散遁,各謀生路。乃分散開遠適,各處落籍,一枝派廣西鬱林州。三枝派居瀧水,一枝派居在連灘,一枝派居在雲岩鄉,一枝派居信宜舊圖附近,至今七大房子孫,椒衍瓜綿,惟恨 公屋宇廬墓產業,當時一併化為烏有,迨後七大房子孫皆不識團体設法追宗尋祖,卒被陳姓鳩佔盤踞,極可惜也。傳曰今陳姓祖祠,寶鴨落塘形,即昔我公之屋宇,彼黍離離之誦,尤覺欷歔大息,況該宅地形勢。又堂皇大方,又傳曰公墓厝安在雉雞埇。名曰。雞山。當日亦被陳姓毀佔冒拜,以致真裔不祀。更可矜憫慨嘆。噫。今十傳歷二百餘載尚未得光復。倘我 祖先以在天之靈。蔭庇裔孫,俾得飛黃騰達于國家,有此機會,或者方可能追遠,報本於万一焉。

(十四) 遠派十四傳

文氏山邊房始祖史略

始祖諱成威。行四,係 泗賢公之四子,為山邊房開祖也,清處士其容貌豐偉美雙目光若朗星,視物有威,遠人畏服,秉性剛直,寬厚待人,忠信接物,義方教子,有古人風,耕讀為業,勤儉傳家,見義必為,遇事有識,為鄉善舉,深厚不伐,尤精堪堪輿陰陽二宅,自昔遭扶龍陳姓株連后,流離遷徙,擇仁里居,直抵羅定分州二都,二圖,瀧水。羅鏡南鄉,豐賢里,山邊落籍。初到時,暫在河邊,築一茅廬棲宿,自結識認契,本村盤姓長者為誼父,後盤長者,所居,即今祠堂左側邊是,但其后人未知遷往何處,惟盤長者墓。亦得承我 先祖附厝。于我始祖墓旁左畔,由是我公乃得著足於此地,遂建屋樂業,以垂成子孫村莊焉,公由康熙間,從信宜扶龍,攜妻繃子來此處落籍,時當日犁雲鋤雨,開荒闢野,手胼足胝,始創基業,傳曰起屋陞樑時,有彭姓妒人,欲衊破之兆者故扛以棺柩來祠堂背後,后山埋葬之,彼意以為不祥而 公狀輒寬量大度,遂欣然藹言,善也,美也,出得大官也,進得大財也,嗣後依然福祿頻增,裔孫興盛,我們聚於此, 而發達皆仗 公之佳話也,公又重神明,在扶龍出時,嘗荷金頭鑼一對,金觀音一個,將該觀音神像,妥安座左,歲時祭祀不渝,迨咸豐間,因匪亂眾孫背此神像逃難時,惜被外人偷換 公誕生於明思宗,崇禎二年,歲次己巳,正月初四吉時日,享壽八秩有餘歲,夫妻白髮,兒孫滿堂,及老親為揆吉,遺下佳城二所陰陽。家謂得郭璞真傳。至今子孫繁興,人才濟濟,繩繼淵源,皆公之貽謀遠也,公墓棺葬在雷公垌,穴結飛鵝形,坐酉向卯,正針分金。配妣陳氏安人,賦性聰敏,與公同嘗甘苦四德素著,閫範足式,誠開族之祖母也,生明思宗元年,歲次戊辰,享壽八旬有餘歲,墓葬茅坪頂,馬鞍形坐坤未向艮丑,結此佳城。乃係公親為揆卜也。生一子。諱顯榮,公之祿位,鄉舉崇祀羅陽菁莪書院,始祖墓,用民國二十三年,歲次甲戌,己已,四月十一甲午日己巳時重修安拜石辛未時,封龍。

偕兩房裔孫仝立

(十五) 遠派十五傳

二世祖史略

二世祖諱顯榮。係 成威公之子,清處士,生平性質聰慧過人,毅勇沉靜,對敵善戰,不避難險,尤尊師重道,好儒博學,肯構肯堂,能承能創,基業漸大,生清聖祖康熙二年,歲次癸卯,十二月十一日卯時,享壽七十餘歲。晚年孫曾繞膝,四代同堂。公墓葬在始祖明堂底下,左畔,灰沙墳,坐申向寅兼庚甲。吉度分金,配妣李氏安人,賦性溫柔,事翁姑,以孝敬,佐夫子,而倡,隨慈教子女,禮義訓媳,閫範懿德,良堪足式。生康熙元年,歲次壬寅,九月初十日寅時,享壽七十餘歲,墓葬黃耇坪,將軍勒馬形,坐申向寅兼庚甲,吉度分金。重修用宣宗,道光二十七年。歲次丁未癸卯,二月初三癸丑日,戊午時豎碑,地師北江 鄭先生。公生子三,長應朝,次應宰,三應舉。

遠派十六傳

三世伯祖史略

三世伯祖諱應朝。行一,係 顯榮公之長子,清處士,配梁氏安人,生子二,長德高配室陳氏,次德明配室黃氏,其裔孫均遷往新枝垌,河表,分界石牌,甲居住,公生壽,墓葬均詳載甲房譜。

(十六) 遠派十六傳

三世祖史略

三世祖諱應宰係 顯榮公之次子,清處士,其容貌魁梧。身材凜凜。顧盼有威,遠人敬服,性極聰明,文通經史,武習穿楊,尤工書法,好畋獵,摳猛獸,惟屢考科試不第,乃設身轉計經營貿易,遂什一之利,以貨值起家。大恢先緒,置有良田七十餘畝田租百餘石,並置受本村魚塘餘地,上至山口。下至山嘴竹樹腳,一片相連及山塘田一坑四水歸源藍山坡面至河邊大路底甘羅廟背烏龍塘六沖塘口一帶插花,阡陌等處,又外出置有雲沙垌珼心崗脊插花等處。且為人慷慨施捨不吝,樂為善舉。生五子,長德正,配室陳氏,副配室劉氏安人,次德貴,配室戴氏安人,三德元,配室梁氏安人,四德魁,配室朱氏安人,五德全,配室張氏安人,孫枝十七條,曾蘭四十餘葉,枝枝郁秀,葉葉芬芳,五代孩提,滿眼快。公生辰三月廿二日,享壽九十餘歲,身常矍鑠,目甚精神,夫妻白髮,五代兒孫,同堂,班衣戲舞,分右軍之甘,點汾陽之頷,壽祝九十一大慶,官伸里戚,製錦稱觴,慶賀咸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公墓葬在屋角埇,黃崗頂中部,青磚墳,木星開口形坐癸向丁兼丑未,吉度分金,配妣李氏安人。品性靈敏,孝敬翁姑,以中饋,相夫子必興家,母儀之範,憐恤孤貧,施捨不吝,鄰家有難,贊夫代人排解偉哉,不愧為女中君子,南國佳人。誠發族之祖母也,享壽九十餘歲,墓葬公陵左畔,坐艮丑,向坤未,吉度分金。

遠派十六傳

三世叔祖諱應舉,係 顯榮公之三子,惜哉未娶無傳,少年幼失,歸眾裔孫拜掃,公墓葬始祖明堂底下,坐申向乙兼卯酉,吉度分金。

(十七) 遠派十七傳

四世叔祖諱德全。行五,係 應宰公之五子,清處士,生平秉性忠良,謙厚待人,孝敬父母,兄友弟恭,義方訓子,勤儉治家,當日置有糧田四十餘畝,家資頗豐厚。配張氏安人,生子二,但列座祠龕牌位,惟長子輔朝,次明朝。

遠派十八傳

五世祖諱輔朝。行一,係 德全公之長子,清處士,其容貌豐偉美,平秉性忠良,謙厚信實,待人至誠,孝敬父母,善事兄弟,手足相持,同氣連枝,合志合力,雖未護至王槐枝之比秀,亦有田荊樹之同榮,由與兄弟劃分地段,開荒造林種植,分居各爨,以圖發展,克勤且儉,倉庫與積與囊,迺積迺倉,漸開發達之基,常享晚年之福,夫妻白髮,兒孫滿堂,享壽七十餘歲,配林氏安人,墓葬肚池穴底下,生子二,長式亮,次式光。

遠派十九傳

六世祖諱式亮。行一,係 輔朝公之長子,清處士,生平品德僈良,義方教子,治本於農,時當稼稷,世居耕讀為業焉,配黃氏安人,享壽七十有餘歲,生子一,諱燦彬。

遠派二十傳

七世祖諱燦彬。行一,係 式亮公之子,公有道德,說仁義鄉党和睦,遠人佩服,事翁姑,義方教子,設身經營貿易,以貨財起家,器宇昂藏,交遊廣遠,大恢先緒,配室吳氏,享壽六十餘歲,生子一,諱志英。

遠派二十一傳

八世祖諱志英。派四,係 燦彬公之子也,其容手足身長,龍眼虎眉,銀齒鐵面,兩耳罪珠,鐵尺腰版,發聲如雷,足行似馬,左邊眉上有一玉痣,左手由孖一旨,生似虎形,可稱為一個老壽翁,奇異相格,公生平行善,事物有威,鄉党和睦,遠人畏服,做事很有拍力,當時居賊風癰盛,四出騷撓,而是一班孤群狗党,結,有意挑釁,企圖欲將我本村搶劫,含攣吞滅,當時全村人口,到公家躲避逃難,作公家為堡壘一樣,幸得我公福度量大,志氣昂揚,義勇神威,膽敢操戈對敵,他依然十分恐怕畏懼,不敢欺侮潰敗公恩與族甚厚,今故注策上家史,歿存均感,後世人不可厚忘其恩矣。 公且對於眾議事務,建祖祠,安妥祖文,修橋搭路,極為提倡由并自採宅基地建造房屋宏開駿業肯構肯堂,美奐美輪居然父子 同志,且耕且讀並美,能創又能守謙優。每逢六月初二日。係公生之誕辰日,家中男女老少,兄弟叔姪,親戚朋友,鄉親里戚,綢錦清觴,殺生禽,豚酒殽,儲酒備酒,中堂宴飲聯歡共慶,無奈日月年邁,骨氣愈老,隱居避廬弄孫撓膝,樂享晚年。配室正張氏,副唐氏,享壽七十餘歲,生三子,女四,長子啟良,次啟萬,出繼木彬公為嗣,三啟新,公墓葬在屋貝山坪

遠派二十二傳

九世祖諱啟良。係 志英公之長子,其容貌豐偉美,手足身長,精神钁鑠,視物有威,見義必為,上和下目,兄弟善事,同氣連枝,克勤且儉,吃苦耐勞,治本於農,時當稼穡,婦治桑麻,耕讀為職,黎明早起,按時作息,做事很有拍力,優點甚多,最名顯的修坑渠,水圳塞坡等情,排慣田地,甚至住戶飲食溫泉清潔人可佩服,直得加以庇福庇壽,福祿加增,享壽六十餘歲,配伯母劉氏安人,品德秉性慈和,清貞廉潔,四德素著,上以孝敬萱堂,下以義方教子,同堂重慶,見鄰家有難,對夫極為解,克勤且儉,持家有法,可稱為懿德佳人,極可欽佩,後日必定萱花挻秀,蘭桂發新枝,誠為開族發達之伯母也。率,享壽七十餘歲,生三子,長耀才,次華才,三業才。

遠派二十三傳 本房十傳

耀才乾造賦于一九一二年歲次癸丑農曆十一月初七日卯時誕生。

配室李氏 坤造賦于一九一九年

遠派二十四傳 本房十一傳

長男榮昌

仲男義昌

配室張氏

遠派二十五傳 本房十二傳

受男俊傑

俊偕

次男錦昌

季男迺昌

配室覃氏

遠派二十五傳 本房十二傳

受男俊源

歷史人物

留 人
取 生
丹 自
心 古
照 誰
汗 無
青 死



文天祥作品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正氣歌並序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污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涂泥半朝,蒸漚歷 瀾,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檐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 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遝,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 或圊溷、或毀尸、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 何哉?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 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闢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故事

歷史更變千年如走馬,千秋功業、百載史冊,不過是幻相塵 生、滄海桑田。
但是,在我們心中,歷史人物又如萬古日月,不生不滅,永恆的在為子孫說明天地之盈虛消長之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文天祥可說無愧此言。剛、健、中、正,正是他一生之寫照。

無論得志為相、失勢為囚,其心志從不曾軟弱過。時時如同火紅燃燒的太陽,永遠不知止息;時時照察人間之瑣碎,令人無法逼視。這樣一位巍巍君子,代表了天地中正氣凜然的光輝形象。但是,在氣勢磅礡、震撼人心之餘,另一方面,卻也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天地之盈虛消長之道。
天道運行,豈能永遠白晝而無黑夜?文天祥孤絕一生,顯示了法天不息、君子成德之堅定。
但是,成其大而無成其小,喪失了容人之寬厚。
多陽而少陰的結果,能法天之不息,卻不能法天之生生。

元軍進攻臨安時,南宋抗戰大臣文天祥組織軍隊抗戰。后來,文天祥兵敗被俘,元朝統治者將他囚禁在大都。面對元朝的種種威逼利誘,文天祥始終堅貞不屈,最后被元朝殺害。他在轉戰中寫下《過零丁洋》一詩,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表現出崇高的氣節。